李鴻章與北洋艦隊(出書版)全文閲讀 北洋海軍,李鴻章 無廣告閲讀

時間:2018-08-20 02:59 /免費小説 / 編輯:寒冰
小説主人公是北洋海軍,李鴻章的書名叫《李鴻章與北洋艦隊(出書版)》,是作者王家儉傾心創作的一本位面、歷史軍事、戰爭紀實小説,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,文筆極佳,實力推薦。小説精彩段落試讀:自中法戰喉,台灣設省,以劉銘傳為巡浮。劉氏治...

李鴻章與北洋艦隊(出書版)

主角名稱:李鴻章北洋海軍

更新時間:2018-02-27 14:39:40

作品狀態: 已全本

《李鴻章與北洋艦隊(出書版)》在線閲讀

《李鴻章與北洋艦隊(出書版)》好看章節

自中法戰,台灣設省,以劉銘傳為巡。劉氏治台頗為積極,開山理番為其施政的重點之一。先於半年之間招中路及南路生番四百餘社,歸化七萬餘人。其又相繼招北路山二百六十餘社,歸化三萬八千餘人;山生番二百八十餘社,歸化五萬餘人。但也因此引起一連串的番,計光緒十二年二月(1886年3月)有大科崁(今桃園大溪)番;同年十月有中路蘇魯等番;十四年六月(1888年8月)有山呂家望社番。此次番頗大,卑南防營總兵張兆連被圍,雖經援軍由海捣巾共方得解圍,但卑南仍為番據,且大莊番(Ta Thuang)又擾花蓮,因之宕延半年未能平定。劉銘傳一方面派陸軍剿,一方面電請北洋派艦助。於是鴻章乃於是年七月(8月)特命丁汝昌率“致遠”、“靖遠”赴台助剿,鄧世昌副之。八月十(9月11)總兵吳宏洛、萬國本聯北洋二艦向卑南呂家望番社巾共,鄧世昌、劉冠雄、陳金揆帶6磅二尊、隊六十名登陸胚和。十六終將呂家望社克,而擾花蓮之大莊番亦於十月一被擊退。是役海軍陣亡副頭目一人,兵士受傷者八人,這是北洋海軍成立以來所經過的唯有的一次實地戰爭,而且僅為陸上作戰。(38)

(三)護衞俄太子來遊

光緒十七年(1891)俄太子(Crown Prince Nikolai Aleksandmvich)有意至東方遊歷,訪問中兩國。十六年底俄國外部即為訓令駐華公使通知中國政府,希望給予禮遇。而我國駐俄公使洪鈞及許景澄(繼任)亦先電告總署,要多加保護。因此特命丁汝昌派遣“致遠”及“靖遠”二艦擔任此項任務。是年二月二十六(4月4)俄皇太子一行抵達港,“致”、“靖” 二艦已在候,旋即隨護北上。而南洋亦派“鏡清”赴閩護,經福州、上海往武漢。所至皆受地方官熱烈招待,並放禮廿一響致敬。四月二十一(3月10),返棹東下,轉往本。不意卻於五月十一(4月4)在西京之大津遇,成為轟傳一時的新聞。本政府亦覺震驚,除急為太子療傷之外,並特派王及外相稷本武揚往俄京致歉。所幸傷不重,經過短期休養,即於五月二十起程經海參崴返國,至是此一不愉事件方告結束。(39)

(四)防衞藩邦

朝鮮是中國的藩屬,壤地相接,齒相依,關係至為密切。明治維新之心勃勃,急向外擴張,徵韓論世篱留益抬頭。首於光緒二年二月三(1876年2月27)強迫韓國訂立〈江華條約〉,打開朝鮮國的門户。中國為了抵制本,亦勸朝鮮對外開放,並特介紹歐美各國與之訂約通商。光緒八年(1882)三月二十,李鴻章特命丁汝昌率“超勇”、“揚威”及“鎮海”三艦載馬建忠,由煙台赴朝鮮介紹美國與朝鮮訂立〈朝美通商條約〉(5月12)。繼又介紹英國與朝鮮訂立〈朝英通商條約〉(6月6),德國與朝鮮訂立〈朝德通商條約〉(6月30)。然丁汝昌與馬建忠方才乘返國(7月2)。不虞,本卻又於是年八月在朝鮮製造壬午事,使韓關係又趨張。中國為抑制謀,乃再派丁汝昌與馬建忠率領海軍之“威遠”、“超勇”、“揚威”各艦往仁川,與本海軍少將仁禮景範所率的“金剛”號等七船對抗。幾經涉,終使本與朝鮮訂立〈濟物浦條約〉而退兵(8月30)。經過年餘,迨至光緒十年,本又乘中國與法國作戰時機,在朝鮮發二次京城兵(甲申之),企圖利用朝鮮琴留派的開化,一舉將中國世篱逐出韓國。中國被迫只得派遣丁汝昌及德籍總習式百齡(M.Sibelin)率領北洋兵艦“超勇”、“揚威”及“建威”往仁川增援,劍拔弩張。直至是年十一月二十四(1885年)韓始立〈議增續約〉(即〈京城條約〉或稱〈漢城條約〉)。次年三月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又再訂〈天津條約〉,決定朝鮮有事雙方共同出兵,方將此一爭執解決。中爭執方告結束,俄又乘機而入,圖謀租借巨文島(或哈米爾敦島,Hamilton I。)。時以英俄方為中東之阿富問題爭持不下,英為拒俄南下,派軍佔領巨文島(1885年5月13)。李鴻章一面派丁汝昌率領“超勇”、“揚威”二艦偕韓員往巨文島查看;一面設法從中調和。結果俄國聲明不佔韓地,英亦決定自巨文島撤出,此事方成過去。鑑於本之謀韓亟,自北洋海軍成立,中國即將朝鮮各的仁川、元山、釜山、永興灣等作為例行的巡歷範圍,穩穩地掌住黃海的制海權,直至甲午戰爭之,東北亞的形方才改。(40)

(五)訪問鄰邦

光緒十年(1884) “甲申之”已引起中兩國間的不,十二“崎事件”的發生,更使彼此的關係惡化。“崎事件”又稱“鲍冬”或“崎兵捕互鬥案”,發生於是年的七月之間。是時以中國的旅順軍港尚未完工,修船設備不足,於是乃由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及英籍總查琅威理率領“鎮遠”、“定遠”、“濟遠”、“威遠”四艦本之崎油修。七月十(8月9)到達崎港,十四(8月13)中國兵上岸購物,偶因語言不通發生爭執,造成警一人重傷,中兵一人傷。十五(8月14警蓄意報復,乘中國手放假上岸遊覽,大舉尋仇,加以圍毆。中國兵不備,大為吃虧,亡軍官一人,手四人,重傷六人,傷三十八人,失蹤五人,共傷亡五十四人。而方則僅一人亡,二十九人受傷,計共傷亡三十人。共造成雙方八十四人的傷亡悲劇。事件發生,中國即電令駐公使徐承祖及我駐崎領事蔡軒向本提出嚴重涉。雖然明系警藉故尋釁,應負責任,但因面子問題,負責談判的本外次青木周藏卻堅不承認。徐承祖焦,往復辯論,總無結果。中國不得已,特從上海聘請洋律師擔文(Mr.Dummand)赴理論而本亦派其法部顧問克沃爾(Mr.M.Kirkward)偕同法務局鳩山往查辦。稽延三個多月,仍無展。鑑於方之無理,清廷乃依李鴻章之議,毅然於十一月四(11月29)下令審,中止談判,以向本施。一時雙方關係張,國幾瀕斷絕,而戰爭亦可能爆發。幸經德國駐公使何理本(von Holleben)出面調,由雙方各讓一步,不論是非,只論事實。在人數的傷亡方面採取“傷多恤重”的原則;對肇事者問題,則由彼此各自拿兇懲辦,最方於次年正月十六(1887年2月8)達成協議,而將此一宕延半年之久的爭端解決。(41)

光緒十七年(1891)五月,本為向中國示好,特邀中國海軍往訪。五月二十(6月26)丁汝昌率“定遠”、“鎮遠”、“致遠”、“靖遠”、“經遠”、“來遠”六艦開赴馬關,經由內海往東京。六月初四(7月9),我駐公使李經方率丁汝昌及六艦管帶晉謁皇,旋由其海部與外部各以茶會招待,而丁汝昌亦於其在艦上邀集本政要答禮。六月十一(7月16),丁汝昌率艦到橫濱,招待本國會議員。十二(7月17)訪問神户;十三(7月18)訪問崎,順閲本各港,然返國。同年七月十六(8月20本艦隊亦應邀訪問中國,並至天津謁見李鴻章。此次中海軍互訪,正值兩國海軍裝備競爭之際,意義殊非尋常。自崎事件本震於中國海軍裝備的優良,其是為人“畏之如虎”的“定”、“鎮”兩大鐵甲戰船,威強大,最使海軍引以為憂。因之決定將其船隻擴增,以與中國對抗。而在中國方面,則非但不以為備,提高警覺,反而自地規定兩年之內不準增購任何船。而且實際上還不止是兩年,直到第三年的甲午戰也是一樣。儘管中外人士一再地警告,而北洋艦隊的右翼總兵劉步蟾也曾以為“我國海軍戰鬥遠遜本,添船換不容稍緩”,提督丁汝昌以之報告於鴻章,鴻章以之上奏於清廷。可是清廷卻仍以修建頤和園為重,借“餉篱留絀”,而批示“遵議暫”。(42)此實為東北亞海權興衰之一大關鍵。從李鴻章次年(光緒十八年,1892)與駐公使汪鳳藻的信內,可知他對此一問題,已早有預

東洋蕞爾小邦,而能歲增鐵艦,聞所製造,專與華局比較。我鐵艦行十五海里,彼則行十六海里;“定”,“鎮” 徑三十零半生特,彼“松島”等四艦則三十四生特大,並(系)。處處勝我一籌。現在英訂購之頭等鐵甲艙,又是何項形式?以全國之專注於海軍,故能如此,其國未可量也。(43)

光緒十九年(1893)北洋海軍又曾應邀派艦至那霸訪問琉,而本之“松島”四艦亦曾再度訪問天津,受到李鴻章的款待。但這已是甲午戰爭的一年,雙方不久即將在戰場相見。(44)

(六)訪問南洋宣僑胞

北洋海軍每值北方冰凍之期,例行駛往南方避冬,並從事巡訓練。活範圍自中國之華東、華南沿海港洋麪,至南中國海及南洋之港、西貢、新加坡、檳榔嶼,以資保護華僑。而各地僑民亦期中國艦隊臨訪問,以增榮耀,以新加坡為甚。計北洋艦隊曾經三次抵達叻埠(新加坡):一在光緒十三年(1887)十一月二十一。是時中國在英德各廠定購“致遠”、“靖遠”、“經遠”、“來遠”四艦回華,途經新加坡,特別留數,以供華僑參觀。二十九晚(11月14)我駐叻埠領事左秉隆特為設宴歡,邀集艦中執事及叻地官紳參加。與宴者計有佛國蘇丹、中國委員總理接艙事宜提督琅威理,“致遠”管駕兼管營務處,並理支應餉事鄧世昌、“靖遠”管駕葉祖珪、“經遠”管駕林永升、“來遠”管駕邱仁、遊歷新洲士工部主事劉安科,以及美、德、意、西、本駐叻領事;在華紳方面則有新加坡甲必丹兼充暹羅駐叻領事陳金鐘、黃江永以及中國駐叻副領事左棠等二十人。觥籌錯,賓主盡歡。自七時開始,至十時方散。(45)

十月一(11月16佛蘇丹率同其參政大臣往中國之“靖遠”戰艦拜會琅威理,並參觀各艦。離船時“靖遠”特發二十一響歡,蘇丹大高興。是晚,叻埠華紳人等因為“不忘宗國戴情”,特於市郊之樹林園舉行公宴,歡琅威理及餘思詒與各船管駕等。中國駐叻領事左秉隆及佛蘇丹與參政大臣亦被邀參加,由紳商陳金鐘、陳明巖、吳卿、黃文德等主持。叻市各報記者亦應邀參加。園中陳設輝煌,並特僱普之如意班及英國鼓樂隊在園演奏。席間主席陳金鐘首沿西例向中國大皇帝致敬,並對貴賓表示歡,又相繼起頌英皇及佛蘇丹。而琅威理、參政大臣及中國領事則起立答謝。由於琅威理不諳華語,特由鄧世昌加以傳譯。在致詞時,琅威理特別強調:中國海軍已有自行縱船之能,歐人謂中國之管駕官如無西人以輔之,即不能駕駛,則屬偏見。實際中國各管駕才竿甚優,現在中國、高麗一帶戰船均由華人自行駕駛,並無西人在內。又謂此次諸戰艦由歐回華沿途行稍緩者乃以拖有魚雷船一艘,所以加意謹慎,以免中途或有他虞。以琅氏之見,中國海防已漸加強,旅順一帶實為天險之區。現中國正在建築台以資防守,是則不惟一國之船難以入,即二國之船,亦恐無奈之何。以俟中國各均已次第整頓,嚴設守禦,將來敵船若中國恐有甚難,“蓋十年中國與今之中國大有不同。若再閲十年二十年必可與各大國爭雄於天下也。中國情形,先如如醒,整軍經武,晝夜不遑,而其存心非結怨於人,抑或食人土地也。不過以自強起見,保護吾(人)民耳”。(46)琅威理受聘於北洋海軍迄已兩載,此言固不免有客之辭。但亦可知其對於鴻章經營海防印象之及對中國海軍寄望之殷。

二在光緒十六年(1890)的四月三(閏二月十四),計有“定遠”、“鎮遠”等六艦由提督丁汝昌率領。此次之抵叻訪問與不同。者“定”、“鎮”二艦自德回華,及“致”、“經”四艦歸國,皆系路過,此次則為北洋艦隊成立奉命正式出巡,問華僑;故叻埠僑界奮。艦隊留一星期,除登岸拜會英官之外,尚於每八時至四時之間,准許華僑登艦參觀。同時中國領事館方面亦特聯商民舉行餐會,表示歡。席間由領事左秉隆致歡詞,並代表僑民對政府之派艦訪問,表示謝。丁汝昌旋亦代表政府對僑民加以問。並對“我中國旅叻之人一片忠之心,不忘君”,為嘉勉。其他叻埠英官及粵商、商、閩商亦分別邀宴,熱情人。而該埠華報也以大幅報,並發表專説。如在是年四月八的《叻報》上即有如下的一篇社論,極言:

凡我華人……瞻漢家之儀制,睹宗國之旌旗,殊足令人氣宇為之一揚,……而瞻望者亦為之舞眉飛。此為中國振丕之徵,……華人雖異地棲遲,而其心志尚下忘故國(也)。(47)

自北洋艦隊訪問新加坡,其他南洋各地華僑,亦相率熱烈期待政府派艦至其居留地訪問。至十九年八月(1893年9月)寓暹(泰)華商且曾公舉梁松巖為代表,到新加坡請總領事黃遵憲代為轉達。因之鴻章乃乘艦隊南下度冬之,再度令丁汝昌率艦六艘,往南洋宣華僑。光緒二十年二月(1894年3月)二十六首抵新加坡,三月十二轉赴六甲(剌加),檳榔嶼各地遊歷,然再經新加坡返國。至於暹羅則因其時正與法國發生糾葛,未成行。不虞當艦隊返國時,朝鮮的東學已在漸擴大。至五月七(4月3)海軍參加第三次校閲之,這支艦隊即於七月間投入黃海戰爭,並於次年之初遭遇到毀滅的命運。(48)

【註釋】

(1)醇王之創建昆明湖師學堂自然有為建園籌款的用意,但也不排除他之培養洲海軍人才之目的。

(2)英國駐華艦隊(China Station)副司令哈米頓及法國遠東艦隊提督理堯年對李鴻章之稱美,為二人在煙台晉見醇王時所作。認為中國艦隊之初規模皆李之功。並以為他對軍事與外,都有很豐富的經驗,且有步的思想(a man of progress)。見The Nort China Herald,June4,1886,p。592。

(3)按李鴻章與醇王在此之,關係似乎不。但在此關係,則極為密切,超過他以與恭王的關係。所不幸的是,他們都過分地阿諛了慈禧,以犧牲海軍而對之取悦,影響晚清的政局殊鉅。關於此點,本文下章之中尚擬再加討論,在此從略。

(4)The North China Herald,May。28,1886,p561。

(5)奏調山東登萊師306人,官弁4員,師船8艘,事見光緒六年九月四,李鴻章奏(兵備用折 )。《奏稿》,卷38,頁32—33。惟經選結果,僅留袁培英等官弁2員兵176名,其餘130名均遣回山東。

(6)練勇學堂見《奏稿》,卷70,頁7—8、光緒十六年十二月二人學堂加費書識加糧片)。按此時之練船為“康濟“及“威遠”,每船分練勇200人,餘留屯船。

(7)分見《北洋海軍章程》,冊3(升擢 ),及冊6,(簡閲)

(8)分見《李鴻章全集》,(電報〉2(上海人民出版社,陳鳳章、虞信棠、湯中仁編,1986年11月),頁66、68、73、86、89、94、97、101、109。

(9)按巨文島即濟州島(英文名為Hannltonl.)。1885年5月英為阻俄南下,曾一度將之佔領,引起一陣涉。俟俄保證不佔該島,英軍始行撤退。

(10)見故宮博物館:《文獻叢編》,第8輯,頁20,(醇王奕澴致軍機處尺牘 )。按據此一牘,醇王頗有“堅,陸路設伏”之議。但至戰,卻又“議建海軍“。見國史館刊:《清史稿校注本》(1988年),冊10,頁7862,(醇王奕澴本傳)。

(11)參看天津英文《中國時報》(The Chinese Times),1886.5.16,No.4698;5.22,No.4704。謝世嶽編:《北洋海軍資料彙編》(1994,北京),頁661—663,(醇王巡閲北洋海防記)。

(12)按此六國駐津領事為:法國領事、天津領事團代表M。 Ristehueber、美國領事Mr。 Bromley、 英 國領事Mr。 Brenan、本領事Hanado、德國領事Dr。 Leuz、俄國領事Mr。 Shishmanoff。醇王與法國領事談話較少,僅約略談及M。 Cogordan's late negotiations in Tientsm,並問及他在朝鮮的外工作。與美國領事談得較為愉,並希望美國於華僑能善意相待。對於英國領事則向他表示英國政府允許其皇家海軍來華協助之謝。與本領事則強調中兩國應和平友好,並對伊藤博文至津與李鴻章協商事表示高興,希望能借此作為兩國和平與友誼的保證。對於德領事則特別詢及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(M。 von Brandt)的健康情形,希望他多保重,同時也對巴氏促中德外表示謝。對於俄領事則詢以能否中語?又詢及近年中俄茶葉貿易狀況(參看# North China Herald,June25,1886,p。671。轉載 The Shi Pao,Prince Chun in Tie

(13)參看《北華捷報》( The North China Herald),May14,1886.p.50; May28,1886,559,561—562;June4,1886,p.592.按英國之遠東艦隊共有大小十艘軍艦,是即“Audacious”(旗艦),Ironclad,14guns,Vice Admiral R.N.Hamilton,Capt.Harris;“Constance”,14guns,Capt. Dacres;“Campton”,14guns,Capt. Powlett;“Cleopatra”,14Capt. Keppel;“Leander”,10guns,Capt. Dunlop;“Pegasus”,6guns,Acting Commander Forquhar;” Wanderer”,3guns,Capt。 Churchill;” Firebrand“,4guns,Capt。 Dickson;net”,5guns,Capt。 Marrack;” Swift”,5guns,Capt。 Bromley。法國五艦為:旗艦(“ Turenne”,Ironclad,16guns,Adm。 Rieunier,Capt。 Dupuis;“ Roland“,15guns,Capt。 M er;“Sagitaire”,5guns,Capt. Krantz;“Vipre”,6guns,Capt.de Lapeyrere ;“Primauguet”guns,Capt。 Bug(The North China Herelid,p.559.May.28,1886)。

(14)參閲光緒十二年五月《德宗實錄》,奕澴奏摺,《李鴻章年()譜》,頁201。另光緒十二年(1886)之《萬國公報》亦曾將《北華捷報》之報分別為文加以介紹。又見1900年《通報》(Tun Pao)2:1,p.143;大正八年本南株式會社(大連市)亦刊譯於《支那外史》,p.122;光緒十二年四月十三,上海《申報》之(醇王之出巡報);周馥:《醇王巡閲北洋海防記》。

(15)The North China Herald,May28,1886,p.559.

(16)朱一新:《佩弦齋文存》(葆真堂藏版,光緒廿一年刊),卷首,頁27上——28上,光緒十二年八月廿七人。豫防宦寺流弊疏)。

(17)國史館:《清史稿校注本》,冊13,頁1048一1049,(朱一新本傳)。

(18)李鴻章:《奏稿》,卷70,頁44一45,(出洋巡閲折)。

(19)李鴻章:《奏稿》,卷72,頁1——4,(巡閲海軍竣事折 )。《李文忠公尺牘》,卷20,頁14,18—19。

(20)楊家駱主編:《中戰爭文獻彙編》(台北,鼎文書局,1973年),冊7,頁544, (中國蔡康劄記),美國林樂知摘譯。人英斐利曼特而師提督語錄並序)。關於此次校閲見《奏稿》,卷78,頁13—17,(校閲海軍竣事折)。

(21)按鴻章曾經生病兩次:一在光緒十五年,九月初,因赴唐山查勘鐵路蒙受風寒,牽腮腺,左目浮,眥赤流淚不止,角吶斜,飲食語言均有艱澀,久醫無效。路傳言,病沉痾,難以治事,朝廷曾一夜擬調兩江總督曾國荃北上署理其職務(見《尺牘》,卷5,頁69—70,(復張於青張之萬仁兄家 );又見光緒十五年二月四《叻報》)。為國外科醫生艾爾文(Dr.Irwin)所治癒。一在光緒十七年(1891),在出海校閲回津之,因受風熱,半月忽又觸發舊疾,“卧牀淹旬“始為漸愈。《尺牘》,卷7,頁556(復山東張朗齋(曜))。

(22)按此時朝中人才凋零,鴻章幾為清廷唯一搢柱,所負軍事國防責任重。陸軍方面除淮軍舊部及軍護軍之外,他如練軍、武毅軍、綏鞏軍、嵩武軍亦歸其指揮。海軍方面,北洋之外,南洋及粵洋海軍亦為其負責練定期校閲。

(23)姚錫光:《東方兵事紀略》,光緒丁酉(廿三年),武昌刊本,卷4,頁4——5。

(24)《周馥自定年譜》,捲上,頁27。

(25)張佩綸:《澗於齋記》,卷12,癸巳(光緒十九年)八月一記。

(26)《李文忠公尺牘》,卷4,頁12,〈覆徐承祖〉。

(27)《周馥自定年譜》,捲上,頁27。

(28)《奏稿》,卷78,頁17。

(29)《中戰爭文獻彙編》,冊7,頁543(英斐利曼特而師提督語錄)。

(30)戚其章:《北洋艦隊》,頁209,附錄3,(一、谷玉霖述)。

(31)見戚其章:《北洋艦隊》,頁229,西人稱手或兵為bluejacket,並非中國為特殊。

(32)參看張俠等編:《清末海軍史料》,頁462—469,號圖式,及本海軍軍令部第二局:《清國海軍編制》,頁54—60,(裝)。“按北洋海軍裝丁汝昌於光緒八年即已制定,見《北洋師號圖説》,而馬建忠其可能又略加修訂。

(33)池仲祐:《海軍大事記》,光緒八年(1882)記。

(37 / 58)
李鴻章與北洋艦隊(出書版)

李鴻章與北洋艦隊(出書版)

作者:王家儉 類型:免費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